中国投资者不知道风险,所以应该让违约事件教育投资者,避免政府隐性兜底,让投资者从市场中学会痛。中国最大的问题在于投资者不成熟。 这话片面,投资者固然不成熟,但普通投资者是在市场上用真金白银买教训。大量风险事件的背后一定有着不完善的政策、不诚信的企业。 一些贪图厚利的投资者进入P2P、进入理财公司贪图高利,泛亚也好、E租宝也好,社会上很多人不会给予过多的同情。既然当初进入高息市场,应该意味着其中隐含的风险,话是不错——但在中国这样的土壤中,任由互联网金融失去监管,任由地方交易所、小贷、理财、财富公司泛滥,可以说是一大失策,很多失去控制的金融机构没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反而把信用市场搞得一团糟。 不能把责任全部归于人性的贪婪,人性贪婪是经济学的永恒前提,如何制约人性守住法律底线信用底线,才是政策与监管的职责。监管不到位,宁可缓行,不可匆促行事。如果把所有职责推给民间,要监管何用?纳税人为什么要承担这部分监管负担? 近日,美国NPR等媒体再次曝光产自中国的竹木地板超标的问题。早在2015年3月份,美国CBS公司《60分钟》节目,曝光了硬木地板零售商LumberLiquidators公司部分产品甲醛超标严重的新闻,该公司所出售的问题复合木地板由中国工厂制造生产,这家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刻意隐瞒了自己产品甲醛含量远高于加利福尼亚规定的事实。事件被披露后,该公司随后宣布,将暂停销售所有采购自中国的层压木地板。 高管辞职、大建材商暂停进口,地板事件还在继续发酵,引发连锁反应,此事不应小视。 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中国向美国出口在逐渐被挤压。在美国超市中,中国食品越来越少,即使有,也被挤在角落里很难见天日,这与近几年中国食品信用折价有密切关键。纺织服装的进出口也在下降,美国卖场中来自拉美与东南亚、南亚的产品在增加,这与成本与信用相关。现在又轮到了地板,建材是中国对欧美出口的重要种类,出现自毁信誉长城的现象。 退一步说,即使美国本来就想减少中国的进口量,中国产品信用的硬伤刚好给了对方以口实。 今年1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对欧美日以及东盟市场进出口均出现下降。1月份,欧盟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903.3亿元,下降9.9%。中美贸易总值为2698.9亿元,下降9.9%。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2342.5亿元,下降10.8%。中国与日本贸易总值为1315.4亿元,下降6%。这只是下跌过程中的中继站。 三大原因造成信用危机,对未来的榨取,首要原因是无完善的产权保护机制,院门说打开就打开,小区绿地就公共就公共,根本没想到原来那是购房者高额房价的组成部分。其次是对产品信用无将优罚劣机制,以前看到过有家长怀疑新装修甲醛等超标造成孩子白血病,到现在为止,没有具有震撼力的关于产品质量的判例,大家的做法是装修后敞开大门吹风几个月,这让产品信用难上加难。三是低价与成本上升把企业利润挤到如刀锋之薄,去年与建材行业的朋友聊天,谈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再大的品牌也在这个节、那个节的压力下加入价格战之中,利润能够持平就算上上大吉,能够用低价胶凑和就不用高价胶。就到底是要购物狂欢节,还是要高质产品,偶尔兼得是可能的,永远想在打折时获得高质产品,这是臆想天开。 金融市场更是如此,不了解金融的官员出面为地方交易所站台,当作政绩四处宣扬,一旦出事又说是市场行为,作为地方金融办本应时时监察金融风险,却常常成为风险的始作俑者。 有时候所谓的金融创新不过是民间高利贷的改良版。笔者听某保险公司的人介绍,他们当时一百多万人口,光是财富公司就是四十多家,小贷公司作幌子不灵了,换个招牌又卷土重来,当地的权豪们不是金融就是高科技,似乎金融大家垂手可得,似乎满地创新尽在囊中,说到底,暴利与补贴才是很多人所垂涎的。 金融机构同样如此,类似于聚美优品的大幅折价私有化,被称之为“巨没有品”。你今日退市明日想A股上市,但中概股的信用呢?以后中国公司在国际上如何立足,如何定价?还是说以后中国公司就关起门来融国人的资,圈国人的钱? 信用无底是中国经济第一大风险。比这更大的风险是,我们关起门来,硬不承认。
|